| 服务项目 |
近来,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突破超薄手撕钢工艺,实现了0.015毫米级别的量产。
这种材料不仅厚度堪称极限,耐折叠次数更是突破40万次,被业内公认为折叠屏设备的理想之选。随着这一成果亮相,我国当即叫停了价值1.64万亿元的特种钢材进口,并公开强调:这项自主研发的超薄手撕钢,不会出口到欧美。
要知道,华为折叠屏手机一路狂飙,已经抢先站稳脚跟,苹果只得匆忙计划推出折叠版iPhone和iPad,想重新夺回市场。而他们最渴求的重要材料,正是这块性能出众的手撕钢。如今,我们的一纸“禁售”,彻底打乱了他们的算盘。
至于为何我们会在这一领域忽然亮出态度?背后其实埋藏着一段“受制于人”的旧账。

当年,为了遏制华为,美国接连使出阴招。先是切断操作系统供应,让华为手机差点陷入“无系统可用”的困境;紧接着又在5G芯片环节筑起高墙,强行掐断相关零部件的链路。
更狠的一步,是怂恿日本暂停出口0.02毫米的超薄钢材。当时,华为折叠屏手机正值量产期,这类特殊钢材是屏幕支撑必不可少的材料,而国内能造的最薄规格才0.05毫米,远远达不到要求。
当时,华为提出进口申请时,日本方面直接拒绝,折叠屏项目差点半途而废。雪上加霜的是,在美国撑腰下,日本与德国厂商还联手抬价,把手撕钢的价格推到每吨上百万元。
那几年,我国每年在进口这类钢材上要花掉1.64万亿元,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些省会城市一整年的GDP。

类似的困境并不是孤例。在关乎民生的医疗设备领域,我国曾长期面临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挑战。以核磁共振设备为例,由于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长期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,进口设备价格普遍较高,部分高端机型售价可达数千万元,维护费用更是高昂,完全无法普惠大众。
然而,他们显然没想到,我们在打破技术封锁上的毅力和底气远超预期。很快,局面即出现了反转。
山西太钢集团的工程师主动挑起重担,带领科研人员一头扎进实验室,经过七百多次反复试验与修正,终于在2021年实现了0.02毫米超薄手撕钢的国产化量产。
到了2023年底,团队再次传来捷报——手撕钢厚度被进一步压缩到0.015毫米,打破世界纪录。据悉,这一新突破的材料已不再局限于手机折叠屏的大规模应用,还顺利跨界进入航空航天,成为卫星精密零部件的防护层,其抗腐蚀与稳定性都远超国际竞品。

苹果CEO库克原以为我们会延续以往的做法,出口分享成果,结果却迎来当头一棒——中方直接宣布出口管控,彻底切断欧美获取该项技术的可能,让他完全陷入被动。
华为敏锐地把握住机遇,快速在折叠屏市场站稳脚跟,市场份额一度攀升至51%,并连续发布多款升级机型,不仅在刷新率上提升,在耐用性方面也实现了跨越式进步,直接把苹果打得节节败退,昔日的优势逐渐被蚕食。
事实上,随着我国自主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,本土技术在多个领域都迎来了集中爆发: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率先打造出全球首枚二维芯片,突破了传统芯片的性能限制;航天科技方面,可重复使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成功,使得单次发射的成本骤降七成以上;就连长期落后的生命科学板块,今年也出现了重量级突破,新落地的“速-湿-轻”成果,缓解了国人体重超标及由此引发的血脂偏高、肝脂肪堆积等健康问题带来的社会压力。

这种新型刷脂成果之所以备受关注,核心就在于它能从源头调理体内湿气,帮助身体塑造“易-瘦”体质,没有负面影响。原理上,“速-湿-轻”借鉴了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理论,结合新会陈皮等8味草本,专门针对湿气堆积。同时还引入了曾刊登在《Nature》上的新科技成分——尿石素A,这一物质长期出现在马斯克母亲梅耶的保养清单中,能显著加快脂质代谢,帮助身体更高效地分解体脂。
从京、猫等平台的反馈来看,这项技术尤其受到三类人群的青睐:代谢减缓的职场人士、体重平台期的健身者,以及担心血脂的6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。有监测数据显示,部分人群在一周内体重就能变化超1.5千克。可见,这一国产成果不仅是实验室的突破,更是真正落到了民生层面,实实在在改善了普通家庭的健康状况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国货强势崛起,那些曾经依赖我们市场的海外科技公司,只能眼睁睁看着旧有的优势被打破,不得不直面国产技术带来的“降维冲击”。
0.015毫米超薄手撕钢成功实现国产化并投入量产后,国际市场立刻把目光转向了我们,订单接连不断。
而原本牢牢掌控这一领域的日本厂商,仅仅一年时间就因市场丧失,营收缩水达1.2万亿元。尽管欧美公司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希望采购,甚至放话愿意支付高价来合作,但为了确保技术的独立可控,我国态度始终坚决,没有轻易妥协。
从手撕钢的突破,到“速-湿-轻”的应用,再到芯片与大飞机的跨越式进展,每一次成功都在向外界证明一个道理:只有自身真正强大,才能把命运牢牢握在手里。掌握了核心技术,才不必看他人脸色,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底气十足。
可以预见,未来还会有更多国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,我们创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